文章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象棋文章 >> 棋手文章 >> 浏览正文

棋峰会铜奖征文:棋文化与思维创新(许淳熙)

时间:2011/4/17 22:13:00

     棋峰会铜奖征文:棋文化与思维创新(许淳熙)

     内容摘要:棋文化与思维创新理论从表面上看有很大差异,但通过类比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实际上存在不少的共同特征,有许多可相互借鉴的地方。这表明如果系统地探讨棋文化有助于思维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棋文化与思维创新活动的关系。首先经由棋文化推导出易于引发和产生思维创新的三类环境:静环境、动环境与动静结合的环境;接着归纳出棋文化与思维创新活动的四条共同特征;最后,提出棋文化对于如何开展思维创新活动的三点启示:一是在有限的前提下寻求无穷的变化;二是在碰撞中思考,在思考中碰撞;三是辩证发挥思维定势的作用。

     关键词:棋文化 思维创新 动静结合思维定势 类比分析

      第一章、棋文化与思维创新环境

     虽然思维创新堪称当代的一个老话题,有数不清的人对其作过数不清的解说,对思维创新的内涵、特征、方法等均有许多论述,但对于究竟是在何种环境下易于引发和产生思维创新却鲜有探讨。

     然而如果将棋文化与思维创新联系起来考察,我们就能对引发和产生思维创新的环境因素有所认识。在棋类大赛中,首先的感觉是静。不仅对弈各方静默深思,运筹帷幄,观棋者也不宜说话。即所谓观棋不语真君子。 “静”也是引发思维创新的环境之一,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思想才得以放飞。“静”,是进行独立思考的前提,关于这一点图书馆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只要用心体会就可以发现走进和走出图书馆,似乎是出入于两个境界。馆外,纷繁嘈杂、五色迷目;馆内,清幽静谧、淡淡书香。一边是交际应酬、人事纷争,舍命追逐尘世间之蝇头小利;一边是思绪升华、物我两忘,用心解读生命中的更高内涵。世界上许多伟大思想、传世之作的诞生与图书馆有不解之缘。《几何原本》上刻有亚历山  大图书馆的印痕;《资本论》中蕴涵着大英博物院图书馆的名字;《哲学笔记》里折射出瑞士伯尼尔图书馆的风采。

     在棋类大赛中,处处存在潜在的交锋、激烈的厮杀[1]。虽然几近无声,却属于激烈碰撞的“动”环境。考察古今中外思维创新产生的场合或氛围状况,可以发现,“动”亦是引发思维创新的环境。这里的“动”,是指各种思想方法、学术观点、研究结论等之间的互动。包括交流、比较、争鸣、借鉴、碰撞、融合等活动。其典型例子是国际学术会议。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各门学科的最新见解、研究焦点、发展趋势都得到充分展示;不同的学派、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研究风格往往激烈交锋,许多新的思想、划时代的创造常常孕育其中。因此当今世界几乎每天都在召开各种类型的国际学术会议。

     棋类竞赛,既是一种“静”环境,也是一种 “动”环境,但又不是是单纯的“静”环境或“动”环境,而是动静结合的在碰撞中思考的环境。历史上,有不少著名将帅平生酷爱对弈,历代战争中也有许多奇兵妙策借助于棋局而产生。东晋谢安平日酷爱下棋,得益于棋道与兵道之相通,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淝水之战。无独有偶,陈毅元帅也着迷于围棋,他在操子中善用迁回包抄的战术,然后突然猛攻,将对方聚而歼之。黄桥决战是陈毅元帅光辉的战斗业绩之一。其指挥若定、擒纵自如的军事艺术与棋文化的熏陶不无关系。

     “动静结合”是引发思维创新的又一重要环境。较之于单纯的动态,或单纯的静态,“动静结合”方式能融合两者的优势。通过动静结合,可将个体研究形成的观点置于群体研究[2]中。而在现代社会里,由于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的极大拓展,群体研究已经越来越多地取代了传统的个体研究。

     法国的布尔巴基聚会堪称是“动静结合”进行群体研究开展思维创新的范例。20世纪20年代,法国科学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一片萧条。有一批年轻的数学爱好者决心继承从费尔玛到庞加莱的光辉数学传统,担当起复兴法国数学的重任。他们设想用结构方法重写全部数学。具体做法是:先由自告奋勇者独立完成各卷的初稿,然后在布尔巴基聚会上宣读,大家共同评论。其结果往往是一部书稿被驳得体无完肤,当场撕成碎片,然后又开始重写。在布尔巴基的成员中没有权威,人人直抒己见,个个激烈争论。其叫喊频率之高,以至外人误以为是“疯子集会”。就是在这种思维一方面独立驰骋一方面又交锋碰撞的环境中,“布尔巴基”把自己锤炼为一个著名的数学学派,他们当中的许多成员迅速成长为颇有影响的一代数学家[3]。

      第二章、棋文化与思维创新的共同特征

     从表面上看,棋文化与思维创新理论似乎相去甚远,为何我们能从棋文化出发,联系到引发思维创新的环境呢?这是因为通过类比分析,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实际上存在不少的共同特征。

     一、有限与无限

     “有限”与“无限”的辩证关系在棋文化与思维创新活动中表现得特别突出。棋的重要特点就是在有限之中蕴含着无限。棋子、棋盘是有限的,规则是固定有限的,然而变化却异常之多,堪称无穷。思维创新活动也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例如,思维创新要符合客观规律,不符合客观规律不能称之为思维创新,只能叫妄想。然而在有限的约束条件下,思维创新却可以无限地发展。一部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历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二、定式与定势

     “定式”是围棋术语,其形成于千百年的围棋发展过程中,是一种固定的行棋模式。实际上不仅是围棋,其它棋类,比如中国象棋也有自己的固定下法,如五七炮对屏风马之类,即也有各自的“定式”。

     “定势”在本文中指的是思维定势,其由人们在认知事物过程中产生的有效经验固定后而形成,属于一种固定的认知事物的心理状态。思维定势能够极大地左右人们的同类型认知活动。

由此可知,定式与定势虽然使用于不同领域,但其性质几乎完全一致。在实际运用上,也常常出现将“思维定势”与“思维定式”通用的情况。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发现,“定式具有重要作用”属于棋文化与思维创新理论的共同特征。

     三、灵感与奇思

     “灵感”与“奇思”是棋文化与思维创新活动的又一共同特征。那么,什么是灵感?又如何产生奇思呢?灵感绝非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人类的思维方式之一。灵感不是天赋神授,也不能靠碰运气产生,其属于人的高级神经系统的一种活动。钱学森认为:“灵感可能是多个自我,即人不光是一个自我,而是好几个,一个是自己意识到的,还有没意识到的,但它也在那里工作。那么,假设一个很难的问题,在这些潜意识里加工来加工去,得到结果了,这时可能与我们的显意识沟通了,一下得到了答案。整个的加工过程,我们可能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灵感。

     灵感爆发方有奇思,因此奇思以灵感为前提。棋王与创新大师都常常被人们誉为天才。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天才,那就是一分灵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灵感尽管只占一分,然而却是天才形成的契机。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思想成果、科学成就以及经典棋局忠实地记载了灵感闪现的功勋、奇思妙想的硕果。地理学家魏格曼通过观察地图上海岸线的形状而颖悟出“大陆漂移说”;伦琴捕获住克鲁克斯管附近的荧光,发现了X射线;而斯蒂文森的《化生博士》竟是在梦中构思。无论是思考,还是下棋,如果没有灵感没有奇思,就会像大海失去了波涛,变为死水一潭。

     四、胆略与勇气

     “胆略”与“勇气”也是棋文化与思维创新活动中的共同特征。在棋类大赛中,如果对弈双方实力相当,则具备胆略与勇气者往往能夺得先手。比如,假设某棋手的水平很高,但大赛前胆略与勇气稍逊,心气不宁,甚至不能说读音与“输”相近的话。如此,还未上阵先怯三分,焉能不败?同样,思维创新也必须具备胆略与勇气。达尔文创立进化论,提出“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需要勇气[4];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突破绝对时空的藩篱,同样需要勇气。

      第三章、棋文化对思维创新的启示

     思维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竞争力的灵魂。现今世界上发达的国家或民族,往往均大力提倡思维创新。上述分析告诉我们,探讨棋文化可以对思维创新产生许多启示,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在有限的前提下寻求无穷的变化

     如前所述,棋文化所反映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有限中蕴涵着无限”。有限和无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其间存在着很大的鸿沟,但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蕴含的。这一点在数学等学科中具有完美体现,比如,由

     自然数     整数    有理数     实数     复数

     等依抽象程度的高低(即整数的抽象程度高于自然数,有理数的抽象程度又高于整数,而实数、复数的抽象程度则更高)构成的序列是有限的。但其中的每一项,又是无限的。像这样一个短短的序列中就可以包含有多个无限,故而在许多看似简单的状态里,其实也能演变出丰富多彩的变化。“有限中蕴涵着无限”启示我们思维创新是无限的,从而抛弃认为有约束条件存在就不可能有多种多样创新的僵化观念,树立起敢于创新的信念。

     二、碰撞中思考,在思考中碰撞

     棋文化所反映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动静结合”,在思维创新领域“动静结合”也可解释为在碰撞中思考,在思考中碰撞。以“碰撞”来代表“动”是因为在思想、观点、方法的各种互动中,碰撞所产生的“能量”最大,也最易于触发灵感。如果在学术交流讨论中,仅仅是相互介绍、相互恭维,或只是形式上的合作,而缺乏思想碰撞的话,其创新“能量”将会大打折扣。以“思考”来代表“静”,则因思考由“静”而生。

     在科技史、思想史上,研究群体中展开的“动静结合”的研究方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影响深远的控制论思想实是在碰撞中思考,在思考中碰撞的结晶。该思想诞生于由罗森勃吕特领导的“科学方法讨论会”上。参加讨论会的包括物理学家、工程师、医生和数学家。他们分别从各自擅长的领域思考自动控制问题,并在讨论会上激情碰撞、耦合交互。后由维纳集其大成最终形成控制论思想。由于该讨论会每月一次在哈佛大学的餐厅中举行,故控制论的诞生被称为“餐桌上的思想火花”。

     三、证发挥思维定势的作用

     在围棋或象棋的对局中,虽然从整盘棋来看,没有两盘棋的走法完全相同,但却经常有相同的局部走法,即经常有“定式”出现。这是因为在不少情况下,“定式”往往是最有效的对应着法。也正因为此,从公元六世纪北周时期成书的围棋《棋经》,宋代李逸民编写的围棋传世篇《忘忧清乐集》到今天的《围棋现代流行定式集锦》;从明清时期著名的《金鹏十八变》、《桔中秘》、《梅花谱》等象棋经典到蔚为大观的当代新著,记录了许多棋谱、定式,将棋手的智慧形式化地固定下来。

     在思维创新活动中,思维定势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归纳起来,其积极作用主要有两点:其一运用思维定势有助于迅速地确定思维的方向,以进行进一步的创新思考。其二,利用思维定势有助于提炼出一些普遍适用的原则、方法,以在后续的思维创新活动中运用[5]。

     在棋局中,也常见棋手采用非定式走法以求变,这是因为其深知如果采用按部就班的定式着法,必定是要输的。而打破定式,勇于变换原有的步骤,方有可能产生打乱对方策略的功效,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

同样在思维创新中也需要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其消极性体现在易于导致思维的僵化,习惯于按固定的思维模式开展研究等,其结果必然是毫无创新。这时就需要运用逆向思维,打破原先思维定势的框框,以形成创新性见解。

     因而在思维创新活动中,需要辨证地认识思维定势的作用,因事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或最大限度地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进而在此基础上拓展;或拿出勇气,打破思维定势,反其道而行之。

    参考文献:

   [1] 王涛.人生似棋.养生大世界,2006,8:59

   [2] 许淳熙.漫谈编辑学的群体研究.中国编辑,2006(1):47~49

   [3] 许淳熙.学术沙龙与科学研究.科学学研究,1995,13(1):76~79

   [4] 宋子良主编.理论科技史.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5] 钱文霖主编.科技编辑方法论研究.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编辑:小猴子 手机版
  • Powered by laoy8! V3.0s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