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象棋文章 >> 棋谈棋文 >> 浏览正文

《象棋心理学》-“楚河汉界”探秘“看不见的手”

时间:2009/3/23 16:56:00

董鸿文:“楚河汉界”探秘“看不见的手” 

    1990年,董鸿文从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退休。告别了工作多年的讲台,这位教经济学的老教授一头钻进了“楚河汉界”,历时十余载的艰苦研究,他终于在76岁生日到来之际拿出了一部洋洋十万余言的《象棋心理学》。 

    23日,春光明媚,记者走进洛阳理工学院家属院一个普通的单元房,拜访了精神矍铄的董鸿文老人。 

    象棋世界里有“一个看不见的手” 

    董鸿文1933年出生在河南省汝南县的一个书香门第。儿时,聪明好学的他经常蹲在街口看大人下象棋。看着看着,在董鸿文幼小的心灵中形成了这样一个“概念”——棋盘虽小,天地很大;楚河汉界,奥妙无穷。 

    退休后,董鸿文有事没事总爱到家属院里的老年活动中心下棋、观棋。 

    三五个白发苍苍的老同志围坐在一起,小小棋枰上,“将帅”运筹帷幄,“士相”出谋划策,“车轮”滚滚向前,“战马”嘶鸣奔腾,“炮声”震耳欲聋,“兵卒”冲锋陷阵......好一派战争场景。 

    玩归玩,但一些“小插曲”总是不断——因为对一步棋有分歧,对弈双方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不欢而散;一局棋原本“形势大好”,可是因为对方突然吃了一个马、干掉了一门炮,结果自己“心里一慌”,连出蠢招,导致不正常“死亡”...... 

    搞了大半辈子经济学研究的董鸿文暗暗在心里打了个“问号”:在棋枰上,对局双方棋力和体力相当,但为什么每次总是有胜有负? 

    苦思冥想后,老董豁然开朗。答案是,有“一个看不见的手”——“心态”在操纵着双方的胜负。 

    “也就是说,在双方条件相当时,已经不是象棋战,而是一场心理战。”老董下决心向还从来没人涉足的“象棋心理学”发起挑战,“我决定先通过象棋来研究心理学,然后再通过心理学来琢磨象棋。这项‘工程’也成为我退休后的一大消遣。” 

    为了这个“消遣”,十余年间, 董鸿文家的书柜里多了50多本中外心理学著作和200多本象棋研究专著。 

    16个象棋棋子蕴含着深奥的道理 

    凭着一股痴迷和执着,董鸿文呕心沥血十余载写就的《象棋心理学》终于付梓。 

    洛阳棋院得知后,第一时间与老董取得联系,如今,这本国内该领域的首部专著已经成为棋院的必备教材。 

    老年活动中心的老伙伴们得知不爱张扬的董鸿文不声不响弄出了一部《象棋心理学》,个个都冲这个76岁老人竖起大拇哥——“佩服,佩服,精神可嘉!” 

    等这些老同志们仔细阅读了《象棋心理学》,大家的钦佩之情更加溢于言表——“很受启发啊!下象棋也讲究个心理状态,也需要像射击运动员那样把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那么,这部洋洋十万字的著作里究竟写了些什么呢? 

    董鸿文说,自己在研究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象棋是智慧的体操”,其涉及逻辑学、运筹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富含人生的哲理。 

    开局犹如人生的起步。开局伊始,或锐意进攻,或稳固防守,每个人都面临着公平的竞争机会。每一个棋手都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走好开局,千万不要让自己输在起跑线上。 

    中盘好比胜利前的冲锋。中盘是成败的关键,也是一场意志的较量,只有锲而不舍、策划周全,才能奏响胜利的凯歌,倘若失之大意,势必会被淘汰出局。 

    残棋宛如人生的壮歌。莫以为已入残局,输赢已定,胜负已断,事实上往往“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寥寥数子中,依然暗藏杀机。人生如棋,不可轻言放弃,也许最终的胜利,就在这顽强的一搏,轻易认输,也许会铸成终身遗憾。 

     董鸿文认为,棋子恰如角色的定位,每一枚棋子都有自己的作用。我们总是偏爱“车马炮”等杀伤力强的大子儿,而轻视“兵卒”之类的弱子儿。其实,最终直捣黄龙,克敌制胜的往往正是一枚毫不起眼的小卒。 

    “我将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写成书,就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象棋这16个小小棋子,每一个都蕴含着深奥的道理。
 
 

作者:赵志伟 编辑:任意棋 手机版
  • Powered by laoy8! V3.0s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