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象棋文章 >> 棋手文章 >> 浏览正文

生活 | 象棋大师胡荣华的童年

时间:2019/2/13 1:21:00

胡荣华比赛时的神情

一代宗师胡荣华1945年出生上海,全家靠母亲在针织九厂做工糊口。针织九厂是后来的名字,原先叫荣银针织厂,厂址在建国路马当路。1949年胡荣华去过荣银针织厂。去母亲的工厂,要经过顺昌路建国东路。建国东路96号,是一家当铺,叫协裕当。协裕当早在1921年就在康悌路145号(今建国东路96号)开业,是原卢湾区境内最早的一家当铺。抗战爆发后,租界难民云集,上海的典当行业空前兴盛。解放战争时期,上海物价飞涨,典当行业也因为入不敷出大量倒闭。而这家协裕当是消失最晚的,一直至1966年,仍在从事和典押贷款有关业务。

母亲如果不能正常领到工资,就会拿着家里的细软,拉着胡荣华,走进协裕当。母亲一个月的收入70元不到,当时如果人均生活费低于8元,可以得到政府的补助。胡荣华记得,他很小的时候,父亲的行动已经很不方便。走路脚板朝外呈外八字,走不了几步,已感到吃力,只好扶一下墙壁再继续行走。慢慢的,越来越不能走了。按现在的说法,应该是风瘫。

仍记得“二六轰炸”

胡荣华有兄弟姐妹五个,他排行老二,上面一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胡荣华出生在上海肇周路126弄。肇周路126弄,也叫志成坊,是石库门建筑。

胡荣华学下象棋较晚,他说在他能记事的时候也不会下。不过,对1950年上海“二六轰炸”有些记忆。1950年2月6日中午,一阵空袭警报声响彻上海。退守台湾的国民党空军出动轰炸机飞临上海,对杨树浦发电厂等重点目标狂轰滥炸,使城市供电几近瘫痪,并造成1400余人伤亡,损毁房屋1100余间。

胡荣华听到的轰炸声音,是从卢家湾传来。在卢家湾的徐家汇路与重庆南路交会口的西北处,有一座发电厂,也是轰炸目标。除了发电厂被炸外,一颗炸弹落在了徐家汇路西侧接近474弄的人行道上,造成重大伤亡。沿街都是木结构房子,爆炸很快引发大火,烧到了474弄弄堂口。火势蔓延速度很快,从弄堂口烧到弄堂里。石库门房子的外立面是砖混结构,里面全是木结构,包括楼梯楼板。一家着火,会殃及邻居!所幸的是消防人员及时赶到,控制了火势。

父亲是他启蒙老师

胡荣华下象棋的年龄,大概是在八九岁。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我国象棋界的春天。当时上海棋坛非常活跃,以擂台赛为首的赛事频繁,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上海成了象棋的鼎盛之乡。棋坛上不但涌现出许多本地的象棋高手,就连全国各地的高手也经常云集沪上。这一切,为胡荣华棋艺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那时候,《新民晚报》上经常会出现六龄童、七龄童等小棋手的名字。在介绍一些象棋名手时,也常常出现一些小棋手的信息。1953年,上海出现了两个象棋神童: 一个是七龄童李耀芳,一个是十龄童郑渭森。李耀芳师承何顺安,郑渭森的老师是陈昌荣。陈昌荣是上海市前六名的好手。当七龄童和十龄童的大名频频见报之际,8岁的胡荣华刚刚开始下棋。李耀芳和郑渭森没有想到,假以时日,他俩会和胡荣华同场竞技并俯首称臣。

父亲是胡荣华学棋的启蒙老师。父亲只是和邻居下棋,有时会请上三两个邻居在家里车轮大战。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父亲的水平是属于低的。低到什么地步呢?胡荣华进市队后,难得回家一次。有一次,他进家门,看到父亲正和邻居下棋。对方姓王,年纪比胡荣华爸爸小一点。胡荣华只是一瞄,竟看到两人都走了“瞎眼棋”——各自的车都在对方的口里。而且,两人下得还都很起劲。后来,这位姓王的叔叔搬走了,父亲又与姑姑孩子对弈。姑姑孩子的棋艺和父亲也是脚上脚落,可谓棋逢对手。

正是水平不高的父亲,让胡荣华对象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胡荣华8岁那年的一个晚上,略懂象棋的父亲把他和姐姐叫在一起:“我来教你们下棋吧。”父亲在讲解了各个棋子的走法和规则后,就让两个孩子对弈。胡荣华人生最早的两局棋,都被姐姐“将死”。他虽然输了,却被这32个红黑棋子吸引,他体会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乐趣。当时的胡荣华长得十分瘦小,和小朋友玩弄堂游戏,一直输。而象棋却能让他感到自己就是一个大将军,他可以对车马炮随意指挥。胡荣华从中得到了乐趣,找到了自信。从此,与象棋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己动手制象棋

当年,父亲教孩子下棋,为的是增添家庭生活的乐趣,也是让他们不会因为无所事事,外出惹是生非。一开始胡荣华水平确实很低,但兴致高。有时,棋瘾上来,小伙伴找到了,却没有象棋。家里的那一副象棋,几乎是父亲专用的,胡荣华不会轻易拿它。

那时的孩子没有随意向大人要钱的习惯,更何况,胡荣华知道家境较差。怎么办呢?没有棋子,就自己动手。他找来一张硬纸壳,用姐姐的圆规画了许多小圆圈。然后,再把圆圈一个个剪下来。圆圈变成了圆纸片。圆纸片上的“车马炮兵将士象”,虽然一笔一划如同刀刻,但还是歪歪斜斜。但这是凝聚了他心血的珍品。偶尔,胡荣华会奢侈一回,去烟纸店花2分钱买一副纸象棋。把红黑子各一张的纸象棋,小心剪下来后,就是一副最简单的象棋。虽然简单,但不影响胡荣华走向深奥。一代宗师正是从圆纸片和纸象棋起步。

棋摊上一小时连胜23盘

胡荣华和父亲下棋的地方,是志成坊18—24号之间的过街楼下。这过街楼是弄堂的北出口。18号,是他姑姑家。18号和24号中间,朝北走几步,才是过街楼。夏天,那里有穿堂风。过街楼的北面,是吉安路300弄。300弄的南面,属于志成坊。胡荣华家是24号,24号在弄堂尽头。

吉安路300弄弄堂口一侧,有一个老虎灶。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老虎灶的上面,有茶水坐堂服务,可以喝茶泡茶,可以下棋。马路上下棋的一伙棋友,下雨时会移至老虎灶楼上,继续他们的车马炮。这些外部环境,为胡荣华棋艺的进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就在吉安路300弄里,有很多人喜欢下象棋,并有几位高手。其中,有一位经常到淮海中路的凌云阁茶楼喝茶下棋。于是,胡荣华就一直缠着这位高手。高手也要工作,没那么多时间下棋。好在,当时上海有不少棋摊,下棋者众多。没隔多久,胡荣华就成了他们家附近顺昌路上一家棋摊上的常客。凌云阁在淮海中路重庆南路(现在的妇女用品商店边上)处。凌云阁在二楼,有60-70 平方米,下面是点心店。凌云阁的营业时间一般是朝九晚五,在上世纪50年代初,它是上海棋坛名手荟萃之地,是象棋的“少林寺”。外地名手到上海,也必定去凌云阁“造访”。

复兴中路顺昌路口摆棋摊的,是一个比较随和的中年人,姓邓,人称邓老板。因为胡荣华放学回家经常去看棋,邓老板当然也注意到了戴着红领巾的胡荣华。在邓老板的棋摊上,从来没有他这样的小不点儿。而且,胡荣华的神态又是那样的专注,那样的少年老成。那时的棋摊,下一盘棋由输者付2分钱,和棋一人付一分。作为孩子的胡荣华,只能在棋摊站着当观众。一天,也许是因为生意清淡,也可能是想测试胡荣华的棋力,邓老板主动招呼他和棋客下棋:“小朋友,你怎么光看不下呢?”

胡荣华老实说:“我没钱。” 
邓老板说,输了不要你付钱。

听到不需要付钱,他便高高兴兴地坐了下来。不一会儿,过来了一个要下棋的成年人。邓老板上去介绍:“今天这里没有人,你不如和这位小朋友下几盘吧。”对方看看确实无人,便漫不经心地和胡荣华对弈起来。当时的胡荣华九岁刚出头,个头又小,大人一般不会把他放在眼里。没想到,胡荣华连胜了4盘。之后,又换了几个对手,胡荣华在一个小时里,又胜了10盘。棋摊一侧,有一根铁签。有一次,胡荣华在一个小时里,帮老板在铁签上插了23个用硬纸板剪出来的筹码。一个筹码代表2分钱。也就是说,胡荣华在一个小时里赢了23盘。为老板赚了四角六分。

胡荣华大过了棋瘾,摊主当然十分高兴。他希望胡荣华多来棋摊,条件还是不变,胡荣华输了不付钱。经过连番的较量,胡荣华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实力:在邓老板的棋摊,他不大会输棋。邓老板也有自己的小九九,让这个孩子,为棋摊招引对手。按照时下的说法就是为他做免费广告。当时的胡荣华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想万一我输了,不需要付2分钱,又有棋可下,很划算。

胡荣华的广告效应确实很大!大到什么地步呢?每当胡荣华在棋摊和大人下棋,棋摊周围,都会被围得密不透风。而他的身后,人更多。因为胡荣华人小,观棋者在胡荣华的后面看得更清楚。有一次,胡荣华下得兴起,忘了回家吃晚饭。母亲先是到弄堂口找人,寻子不着,又赶到复兴中路顺昌路口邓老板的棋摊。看来看去,就是没有看到胡荣华。胡荣华被一群大人围在里面。

谁能想到,一代宗师竟是从这个路边的棋摊上诞生的。

Tags:胡荣华 
作者:丁旭光 来源:上海外滩月刊 编辑:admin 手机版
  • Powered by laoy8! V3.0sp1